11月19日,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安徽省共组织了136家企业参展。在中央展馆安徽区,16个地市分别展示了各自文化产业精品,其中非遗文化成为展会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传统非遗亮相文博
在六安展厅,竹编、泥塑等传统非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在六安展厅,竹编、泥塑等传统非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文博会安徽展区,非遗文化占据“半壁江山”,精细的竹篮、小巧的竹盘,一件件竹编制品让人爱不释手,在六安展厅,竹编、泥塑等传统非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在我们大别山区,竹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会编竹子。”据竹编展位负责人董铭介绍,过去山区人民靠竹编做一些生活用品,随着竹编非遗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花器、包装、文创等3000多个品种。
“你看这个竹盘的工艺叫雪花穿,底部精细的编织了三四层,如一片片雪花一般,非常好看。”精美又实用成为传统非遗柳编的新追求,在六安老区,它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帮手”。据悉,竹编不需要强劳动力,残疾人、老人在家里就能做,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该非遗产业,仅此一项,户增收在一万元左右。
阜阳展区非遗文化产业
题材丰富、与时俱进是国家级非遗阜阳剪纸的特色,在阜阳展厅剪纸展区,以“王家坝精神”和“抗疫精神”为题材的剪纸作品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据展区负责人肖淑勤介绍,阜阳剪纸题材从传统的人物、传统习俗到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剪纸是一个艺术载体,它可以体现丰富的内容,是一项不断创新的传统技艺。”肖淑勤表示,通过文博会的平台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千年历史焕发新春
在淮南展厅寿州窑陶瓷成为“明星”,这项兴盛于隋唐的名窑曾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
远看熠熠生辉,近触温润如玉,在淮南展厅寿州窑陶瓷成为“明星”,这项兴盛于隋唐的名窑曾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但却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近年来随着淮南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复活了这项技艺。“这是用淮河两岸的草木灰,古法着色,做出来的瓷器。”展台负责人许怀君告诉记者,这项前年技艺也在技术团队的手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寿州窑研究团队利用新的技术,从千米以下的煤矿深层取土,将器皿造型和文化元素融合,推出更多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目前寿州窑的年销售额在600万元左右。
在池州展厅,又一项千年技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生漆夹纻
在池州展厅,又一项千年技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生漆夹纻,这项同样兴盛于唐代的技艺,是利用泥胎塑形,再用麻布和生漆在外一层层包裹形成塑壳,最后掏空泥胎,形成中空的夹纻漆器。“造型精巧,千年不变,而且很轻。”展台负责人蔡向秋告诉记者,夹纻漆器在世界诸多大型的博物馆都有展出。
非遗文化推陈出新
年轻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江敏身着女驸马扮相被参观者团团围住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一进安庆展厅,就响起黄梅戏《女驸马》经典选段,唱腔婉转动听,这是安庆市带来的黄梅戏文化展示,年轻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江敏身着女驸马扮相被参观者团团围住。“咱们展区太受欢迎了!”江敏告诉记者,从早上9点开馆她就一直被参观者围着拍照合影,她表示,经典黄梅戏文化也并不仅仅在剧场内展示,走出剧场通过文博会的平台把传统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在安庆展厅内,除了年轻的黄梅戏演员的表演,还有《女驸马》动漫形象的展示,据悉,这是安庆市在黄梅戏经典IP上的创新探索,这个基于女驸马故事的国风漫画《女驸马》已经在线上连载,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年轻观众,让黄梅戏“触网”“出圈”。
手工宣纸被做成纸扇、卷轴并可以定制打印纸张底花
在宣城展厅,记者看到手工宣纸被做成纸扇、卷轴并可以定制打印纸张底花,据展台负责人唐先佩介绍,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宣城文化被融合为一个个系列,贺新春系列,以红色的主色调的礼盒内,毛笔、砚台、宣纸、印玺等一应俱全,这一“新组合”让不少参观者耳目一新,纷纷询价。(记者 张毅璞 刘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