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郑和下过西洋的霍邱柳编

作者:   日期:2019-04-10 14:48  稿源:

  霍邱柳编始于周朝,兴于明代,沿袭至清朝直至现代。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廷授命郑和率领庞大的海员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君主或酋长互赠礼品时,在与各国商民交换货物的平等贸易中,便有许多小巧玲珑的工艺柳编花篮、果盘、花瓶,以及造型别致的柳篓和方箱,深受西方人的欢迎和喜爱,而这些工艺柳编制品则来自于淮河中游的霍邱等地。

  位于淮河南岸的霍邱,有着悠久的杞柳种植历史。杞柳是水生植物,是沿淮滩涂地上的原生品种,当地百姓在与淮河洪涝斗争的漫长岁月中,学会了利用杞柳“编筐打篓”满足生活需要。经过艺人们世代相传,形成了复杂的工艺流程,而且做工精细,工艺原始独特,纯手工编织而成。就传统花瓶而言,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几乎不用什么工具,但是编织出来的产品,结构严密,形体圆润,其精细程度,令人叫绝,可谓是传统柳编工艺的精品!特别是“径编”“立编”为沿淮霍邱柳编艺人独创的工艺,通过着色、煊染,显得古朴、高雅,是一项极其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霍邱柳编坚固耐用,朴素大方,无污染、无公害,系纯天然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柳编的品种由传统工艺几十种的家庭日常用具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技巧。花样不断翻新,样品达2000多个种类,不但继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还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新型工艺技术。2008年12月31日,霍邱柳编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许多民间工艺一样,霍邱柳编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扰。由于该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如刮皮、烘烧,做起来特别辛苦,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长此以往,或将面临濒危境地。传统工艺的传承的确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