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套、短袖衫、眼神专注……在巢湖市黄麓镇掇英轩的纸笺加工车间,纸笺加工技艺项目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刘靖,每天都像这样一丝不苟地整理他心爱的纸笺。
纸笺,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用,以增强艺术性和观赏性。古代身份尊贵者对“加工纸”特别讲究,尤其是源于唐代的粉蜡笺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可历百年而坚韧如新,曾被用于书写圣旨,可惜,这种纸笺清末失传。刘靖在继承传统纸笺加工技艺的基础上,恢复与发展了手绘粉蜡笺、金银印花笺、泥金笺、绢本宣、刻画笺等纸笺名品,丰富了纸笺文化市场,带动了纸笺行业发展。
刘靖10岁出头,父亲在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分管文房四宝。 “这是你们祖先制作的最好的纸,可惜现在你们做不了啦。 ”刘父在一次带团出访日本时,面对收藏了中国古代粉蜡笺的日本造纸专家的惋惜与嘲讽,内心深处受到震动,于是,回国开设纸笺加工作坊。
“父亲希望我能和他一起将粉蜡笺复原出来。 ”刘靖说,他大学毕业后原本留在合肥,但看着父亲鬓染秋霜仍潜心研究粉蜡笺,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在作坊忙碌,他深受触动,便辞掉省城的工作,回到家乡巢湖市黄麓镇,跟随父亲学习纸笺制作技艺。
之前,国内有很多人试图恢复这一传统技艺,都没能做好,这让刘靖下定决心做好这项工作。他数次到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泾县宣纸博物馆等地,寻找实物纸样,查找文献资料。 1997年,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开始向粉蜡笺研究发起攻关。每天在碳酸钙、白土、滑石粉、蒙脱土等十几种原料中,寻找适合的材料,在宣纸上进行一次又一次试验,不断比对、分析,连吃饭都得别人提醒。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尘封百年的粉蜡笺工艺终于在他的手中复活了。
1999年,刘靖同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课题组合作,复原了明代金银印花笺;2007年至今,他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调研组主要成员;2011年至2016年,他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熟宣耐久性机理分析及复原研究》、教育部《熟宣工艺差异化研究及其对书画表现效果的影响》等重要课题的研究;2017年独立完成《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美第三辑·纸笺》的写作。
2005年起,刘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兼职研究员,向国内外学生传授纸笺制作技艺。2008年,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由他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6年刘靖被授予“江淮工匠标兵”称号。今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名单,刘靖名列榜上。
如今,在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刘靖在巢湖市黄麓镇征得14亩土地,立志打造出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和展示活动中心,并在这里建起全国首家纸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