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青烟古法制墨“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7月4日,记者走入旌德县古法油烟墨传承基地,这一省级非遗的传承人汪春林正炼烟、制墨、晾墨,一丝不苟地制作古法油烟墨。汪春林生于绩溪制墨世家,15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徽墨制作。1992年,汪春林来到旌德县创办春林胡开文古艺墨厂,他将桐油、猪油、生漆等调制成灯油,通过灯草燃烧,用碗覆盖在油灯上收集油烟制墨。他恢复的“灯盏碗烟”炼烟制作油烟墨的技艺在2010年获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春林也成为“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古法油烟墨是纯手工制作,生产环境苦、工作强度大,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制墨工匠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研学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到基地体验这一古老技艺,令汪春林颇感欣慰,“希望有更多年轻工匠留下来,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记者 吴文兵 摄影报道

  

  古法油烟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

  

  汪春林将桐油、猪油、生漆等调制成灯油,通过灯草燃烧产生油烟。

  

  汪春林将覆碗上的油烟收集在一起作为制墨原料。

  

  将充分揉搓捶打后的墨称重做成统一规格的墨锭。

  

  将充分揉搓捶打后的墨称重做成统一规格的墨锭。

  

  将墨锭放入墨模。

  

  将墨锭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

  

  千锤万杵做成初制墨。

  

  剪除墨条的毛边。

  

  将模具中成形后的墨条取出,放到木板上摊开晾干。

  

  将模具中成形后的墨条取出,放到木板上摊开晾干。

  

  汪春林(左)和制墨工匠一起查看从墨模中取出的墨条。

  

  墨条静置晾干时需要定时查看、翻面。

  

  静置晾干的墨条。

  

  工人将墨条上的图案进行描画填彩。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