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简爱城小区北侧一处沿街四层门面房里,生活着一位89岁的老人,搬到这里两年多时间,人们对他的过去知之甚少。不过,对花鼓灯艺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国家一级编导郭铁。从1948年考入地委文工团到1953年进入安徽省歌舞团,再到1978年放弃到阜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工作的机会,郭铁走过的每一步,都与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初衷密不可分。

  创造性提炼新动作

  1978年,阜阳师范学院从社会各方面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当时组织上找郭铁谈话,想把他调到艺术系教舞蹈课。之前,他因为在1954年参加全国青年舞蹈汇演崭露头角,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花鼓灯舞剧《刘海戏金蝉》,成为省内知名花鼓灯演员。

  在接下来20多年时间里,郭铁先后编排了《稻改喜事》《五姐妹赶会》《青春的梦》等花鼓灯舞蹈,在省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1962年在凤台县毛集公社体验生活期间,他十分注重从民间汲取营养,根据农业生产中水稻生产的基本动作,创造性提炼出“前别步”“拔泥步”“扬鞭势”“摇橹势”等舞步和手势,不断丰富着这种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

  “我初中都没有毕业,不能误人子弟,我的专业特长其实更适合舞台艺术创作。”郭铁说,当时他被借调到阜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帮助排练节目,指导的大型歌舞《青春的梦》在197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被评为舞蹈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怀远、凤台、颍上等花鼓灯发源地的人才培养上,三十年如一日挖掘整理民间花鼓灯艺术。

  呕心沥血带学生

  地处淮河中下游的蚌埠市怀远县,有着“千般锣鼓万般灯”的美誉,是花鼓灯的重要发源地。1986年5月,郭铁应邀到怀远县文化馆指导《花鼓灯锣鼓》,准备年底赴京参加中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经过4个多月紧张排练,《花鼓灯锣鼓》最终以9.84分雄踞榜首,获得这个国家级比赛的冠军。

  1987年3月,怀远县采纳了郭铁的建议,决定组建花鼓灯艺术团。当年6月28日,怀远县文化局正式拟定招生方案,在不到20天时间里吸引了上千名青少年报名。经过筛选有120人进入复试,最终择优录取前50名进入怀远县花鼓灯艺术团。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每天四个时间段,分别是早晨基训、上午毯子功、下午排练、晚上理论学习。每星期抽出一天学习文化课和音乐课。“因为经费紧张,有些服装是省歌舞团淘汰的旧衣服,破了烂了就缝缝,能上场穿就行。”郭铁说。

  “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这些学艺的孩子更加怜惜。”1988年初,河溜集区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东北通化杂技团”。没过两天,县文化局突然通知花鼓灯由杂技团的国际大师帮助培训,并且要到外地去实习。“一开始说让我回阜阳休息,后来又让我从50名学员中挑出27个优秀的先去,其余23个暂时解散回家。”郭铁说,到了江苏常州,他们才知道被骗了。郭铁借故回到怀远,向县文化局汇报情况。在他们的努力下,新学期开学时,除了一个叫小老虎的没有回来,其他26名学员都回到了怀远,解散回家的23个孩子也陆续前来报到。

  再回颍上跳花灯

  1988年9月,怀远花鼓灯艺术团利用大半年时间排练的《欢腾的鼓乡》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区)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上大获成功,在10月2日的《文化周报》上,记者聂志荣以《安徽花鼓灯轰动春城》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这次昆明之行,郭铁与国内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贾作光、许淑英等交流学习,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花鼓灯教学的精神,赢得了这些舞蹈大家的交口称赞。

  从1986年开始,郭铁在怀远工作了7年半,在凤台工作了6年,2008年回到颍上,直到2017年因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才回到阜阳小儿子身边休养。在传承和发展花鼓灯的半个多世纪里,在颍上工作的9年时间是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他舞台艺术创作的集大成期。

  2007年4月,阜阳市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在得知市里希望他到颍上指导花鼓灯艺术团的消息后,郭铁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心儿也早就飞向了花鼓灯另一个诞生地——颍上。经过深思熟虑,2008年6月8日,郭铁终于又一次踏上了颍上这片热土。

  颍上花鼓灯艺术团最初的校址在县委党校院内,这里有两排砖瓦结构的宿舍,一个70平方米左右的排练厅,一间厨房。“刚到颍上的时候,学校把我安排在县委党校附近的一个宾馆里,晚上派两个学生专门照顾我。”没过几天时间,郭铁就主动要求搬到男生宿舍隔壁的办公室,一天24小时都与孩子们在一起,身体也慢慢强健起来。

  荣获全国群星奖

  在与2008年以来两批学员的交流中,郭铁得知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日常收集到的信息很快升华为精彩的唱词,体现在花鼓灯《淮水欢歌》中:这些年你在外创业风雨里走,为国家经济建设汗水没少流,多少条高速路留下你的足迹,多少栋新楼房经过你的手……

  2010年5月,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学校接到通知,代表安徽省到广州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淮水欢歌》反复的修改调整过程中,编导宁小双、作曲杨林、作词程安国、老艺人曹树芝、颍上岔伞制作老艺人武传基,都给了很好的建议。”郭铁回忆说,2010年5月24日,宁小双从广州打来长途电话,说《淮水欢歌》获得了群星奖,这是他传承花鼓灯70年最大的荣誉。

  此后,郭铁在参加元宵灯会、老艺人研讨会以及到多个乡镇、农村体验生活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服装、道具与怀远、凤台大不相同,动作更加典雅大方,地方艺术特征非常明显,这无疑为新时期的花鼓灯创作引入了源头活水。9年时间里,他先后到花鼓灯老艺人唐佩金、王传仙的家乡学习,创编了《春到花鼓乡》《打五扇》《赶庙会》《猴婆》《千里淮河弯又弯》《家家户户喜洋洋》《放风筝》《搭戏台》《五姊妹赶会》等数十个花鼓灯舞蹈,让颍上花鼓灯在安徽民间舞蹈大赛乃至全国、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

  时至今日,颍上花鼓灯艺术团的舞蹈演员杨天保对郭铁曾经给予的指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夫妻俩现在都在颍上花鼓灯艺术团工作,是郭老师带的第一批学员,他对我们基本功的要求很高,这为我们从事这份职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颍上县文广新体局原副局长范兴华表示,作为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颍上花鼓灯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仅基本动作及步法就有200多种。“郭铁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对颍上花鼓灯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这几年,颍上花鼓灯艺术团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并先后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收获了很大的成功,这些都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