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一种技法独树一帜,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兴盛于隋唐,明清以前为皇家铸造青铜重器的传统工艺,这就是“失蜡法”。据介绍,在传统冶铸业中,失蜡法铸造流传于我省铜陵等地。目前,“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技术,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郑东平是这一技法的代表性传承人。“编钟、曾侯乙尊盘、铜鼎……”在郑东平工作室,不少古代有名、制作工艺复杂的青铜器被仿制出来,其中不乏用“传统失蜡法”制作的优秀作品。他创作的大型青铜器“春秋鉴”,作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礼品赠送至北京奥组委,现安放在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制作“方鼎”作为北京奥运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设计制作“东瓶西镜”作为安徽馆特色展品,亮相上海世博会。郑东平介绍,“传统失蜡法铸造”是熔模铸造的俗称,属于一种精密铸造,亦称走蜡、失蜡,古代又称拔蜡。其铸造模型用可熔性材料制成,古代多用蜂蜡、松香和动植物脂肪混合物加热熔合后制造蜡模。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金属熔液,便铸成器物。 “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延绵3500余年,古老的铸造技法仍可以使用。”郑东平说,对于传统工艺的利用、保护、发展和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守护。(记者 范柏文 文/图)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