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近年来,怀宁县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讲话要求,把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任务来抓。孔雀东南飞传说、中医骨伤疗法、盔帽制作、鼓书……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构成了怀宁人民共同的乡愁记忆,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特别是在非遗传人的积极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据统计,目前,怀宁县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列入省级名录,9项列入市级名录。30人被确定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智海:教育青少年爱护保管好非遗载体
“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热爱人民要从热爱父母乡亲开始。”今年82岁、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李智海说,“保护并传承孔雀东南飞传说,是我的职责和义务,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非遗故事,让这个传说非遗在青少年中普及;还有一个更现实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爱护保管好孔雀东南飞传说的非遗载体。”
“孔雀东南飞传说”在我国影响深远、广为流传,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亟待挖掘的三个民间故事之一。
“孔雀东南飞传说”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古称小吏港)一带,讲的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礼教迫害下双双殉情的故事,堪称封建时代爱情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有1800年了。焦、刘殉情后,在小吏港地区反响强烈,怀宁一带形成了“家家户户说焦刘”的格局,故事先在社会上口头传讲,后有民间手抄本在社会上流传。故事发生地位于安庆市皖水中游,皖水顺流而下直通长江口岸,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俗称“戏曲之乡”、“鱼米之乡”。由于与外地人交往甚密,传说故事由外来商贾传向全国各地,在你我相传的过程中,经过讲述者个人情感的渲染,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版本传讲不衰。清末和民国年间有夏竹筠李硕成,近现代有李杏林、李维诸位先生都非常关注孔雀东南飞传说非遗传承。近年来李智海深入当地群众,采访老农耆宿以及恩师先辈们的口授心传,目前已挖掘整理出8万字的《孔雀东南飞传说》故事。2006年《孔雀东南飞传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孔雀东南飞传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孔雀东南飞传说虽是焦、刘双双殉情的悲情故事,但其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封建旧俗的深恶痛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所讲的“婆媳好,赛金宝,婆媳坏,家要败”,它告诉我们要吸取焦、刘教训,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目前,怀宁县小市中心校创办并申报孔雀东南飞传说特色学校,以便培养更多的“孔雀东南飞传说”非遗传承人。
吴延义:让骨伤患者尽早康复
查房、门诊、带教……作为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党支部书记,吴延义的工作每天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对医术充满着热爱,对病人无微不至,这是广大患者对吴延义医生的评价。
去年2月27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宁中医骨伤疗法在县中医院新大楼九楼骨伤科正式开诊,每天都有上百名患者排队接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宁中医骨伤疗法传承人吴延义和弟子们诊治。“这个科室的开诊,为中医院的骨伤科病人就医看病缓解了一部分压力,也为病人减少手术痛苦和部分医药费”。吴延义说,中医骨伤疗法的使用标志着怀宁县中医院的骨伤科救治手法进一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让患者尽早康复。
怀宁中医骨伤救治手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今年56岁的吴延义擅长治疗中医骨伤。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勤奋刻苦,熟读中医经典,深得理、法、方、药精髓,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创新,临床经验丰富。从医三十余年,接诊上万人次,成功地实施手术几千例。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尤其擅长运用传统中医正骨手法和对运用中药饮片内服、外用治疗各类骨伤、骨病、慢性颈肩腰腿痛及各种疑难杂症。治疗方法简、便、廉、验,疗效独特,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他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完成三项省级科研课题。2015年,吴延义还被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聘为坐诊专家。2017年,吴延义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外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这是他继《一种治疗骨化性肌炎的中药》、《治疗骨关节退变的中草药及其制备方法》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后的第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传统中医骨伤救治手法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夹板固定。讲究筋骨并重、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功能锻炼、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施治过程用双手准确地诊断、整复各种骨折和脱位,即使对难度较大的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的整复也能得心应手。运用中草药对患者施以内治、外敷的辅助治疗,使得疗效显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疗程短、恢复快、无肌肉萎缩、伤部无痕等特点。”吴延义说,怀宁中医骨伤救治手法传承了传统中医骨伤疗法的精华,以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基本方法为主,辅以针灸及外敷,内服中草药治疗骨折、脱臼、颈椎、腰椎等各种骨病,治愈率高。
产云秋:把戏剧盔帽制作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产云秋有一门绝技:戏曲盔帽制作。正是凭着这门绝技,他被安徽省列为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怀宁县石牌镇74岁的产云秋老人,坚守60年让戏帽技艺焕发出新活力,让这一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在石牌镇正街泰和祥戏剧盔帽店,是产云秋老人的“藏宝库”,他从箱子里拿出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兴趣盎然地向我们介绍起来。“小时候就喜欢工艺美术,那时候看到后街有一家盔帽制作,我感到很神奇,也非常感兴趣,13岁就休学,学上了这个行当。”从此后,他与盔帽结下不解之缘。聪明加上勤奋,22岁时,产云秋就成了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
制作戏帽是技术活也是耐心活,更是良心活。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得4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顶戏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产云秋介绍说,高层次的帽子,名伶、名演员的是用鸟毛贴的,30多个工序,最普通的帽子,也有10几道工序,才能够组装成型,每个程序都是绝活,稍不留神,你就走了边,必须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盔帽款式多样,造型美观,堪称艺术佳品。其制作用料考究,程序烦琐复杂,每一道工艺都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由于技术好,产云秋被誉为“石牌帽子产”,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戏曲剧团前来订制戏帽。
据了解,自明末清初以来,戏曲帽盔加工制作就是怀宁县石牌镇的一个重要行业,日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走进石牌镇产云秋的非遗展示厅,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被一个个做工精美的戏帽吸引了,有皇后公主戴的凤冠,将领戴的大额子,文官带的乌纱帽,色彩或清秀素雅或鲜艳夺目,无不溢动着浓浓的古典美气息。
从13岁学徒开初,产云秋做了60余年戏剧盔帽。在产云秋看来,自己虽然不是梨园子弟,但戏帽上面的每一片的点缀都饱含着他酸甜的戏剧艺术人生。“艺术既要对称,也要洁净,再一个就是要典和雅。”产云秋说。每当看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天表演,台下不雅众兴致盎然天欣赏、鼓掌,产云秋皆是沉醉其中,“我痴迷戏剧盔帽制作呢,我热爱文学,喜欢历史,也学习哲学,这些,对我的技艺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产云秋说。直到现在,70多岁的他休息的时候,手里总少不了一本书。几十年来,产云秋刻苦自学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园林设计、古建装饰等,他对传统盔帽的学习、制作、研究没有间断过。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素有“戏曲之乡”之称的石牌镇,正努力打造戏曲文化特色小镇,黄梅戏艺术的繁荣发展也给产云秋戏剧盔帽制作带来新机遇。“我还想收几个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徒弟,把戏剧盔帽制作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产云秋表示。(通讯员 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