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要传承,就一定要坚守到最后。”提起柴门大鼓,77岁的马云成提高了声音。1962年,20岁的马云成跟师父学柴门大鼓。这些年来,大鼓一直伴随他。他也一直以传承传统曲艺为己任,希望把这门艺术带入更多人的生活里。57年坚守,让马云成在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举办的“寻找身边榜样凝聚前行力量”身边榜样评选活动中,获得“诚实守信”身边榜样荣誉称号。
20岁拜师学艺再难也不能丢下大鼓书
身着灰色长衫,左手执板、右手敲鼓,说唱的故事引人入胜,作为合肥市级非遗柴门大鼓的传承人,马云成经常出现在蜀山经济开发区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的现场,为大家演唱大鼓书。
“现在唱的人几乎没有了,我们这一门师兄弟有的去世了,有的不唱了。”马云成回忆道,1956年,合肥城隍庙后面有一条街,许多说大鼓书的聚集在此。那时候马云成在上初中,上午上课,下午有空就去听大鼓。听了一两年,悟性不错的马云成也会唱一些。
1962年,高中毕业后,20岁的马云成开始跟师父学艺,“当时我父亲是唱庐剧的,跟我师父是朋友,我喜欢听大鼓书,就拜师学艺了。”
要想唱好大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正所谓曲不离口。马云成从拜师到第一次真正登台表演,整整练习了一年之久,“因为我小时候常常听,师父也说我有天赋,一年可登台,一般初学者至少两年时间,才能熟悉大鼓书。”
那个年代是传统曲艺最辉煌的年代,当时只要大鼓一敲,听书的人就源源不断。有时候,一晚上听书的观众就有100多人。听的人多,马云成慢慢出名了。师父也把这一门曲艺发扬光大的重任交给了马云成,希望马云成能一直唱下去。20多年前,师父病重。马云成去看望他时,老人家还在他耳边一直叮嘱,“师父说,再难也不要丢下大鼓书,要一直把柴门大鼓传承下去。”
一直唱下去,直到唱不动为止
为了这一句诺言,马云成一直坚持唱大鼓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依然为大家说书。为满足时代需要,他先后改编过《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高玉宝》《艳阳天》等小说。说大鼓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开支,马云成也做过别的营生,然而大鼓书一直没离开过他的生活。
十几年前日子越来越好后,马云成又把主要精力投身到文化事业中。他所在的蜀山经济开发区也多次为其提供演出机会,并与其所在的社区仰桥社居委一起,为马云成所坚守的柴门大鼓申请非遗。2010年6月,柴门大鼓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为努力顺应时代潮流,让现代大众喜欢柴门大鼓,马云成也想了不少新招数。“大鼓书太‘老’了,那咱们就来个新唱。”马云成说,他尝试了配乐大鼓、对口大鼓,不断更新柴门大鼓的内容创作和表演形式。
在创新表演内容方面,马云成不仅创作出宣传核心价值观以及符合当代先进文化要求的内容,还积极投身社区公益活动,创作说唱《细听奶奶说民生》《笑看明天更辉煌》《园区美景更灿烂》等鼓书节目,使柴门大鼓在传承中得到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马云成又创作了《壮丽70年,蜀山大变样》,把新时代的蜀山唱给众人听。
现在,已经77岁的马云成还继续在唱柴门大鼓。哪里有演出邀请,他都会前往;社区有公益演出,他也绝不推辞。有时候一唱几个小时不停歇,他也不感觉到累。“答应了师父会一直唱下去,那就一定要唱到唱不动为止。”马云成说,他希望有年轻人来学这项艺术,让柴门大鼓这项传统曲艺继续出现在后人的生活中。(记者 张琳琳/文 李福凯/摄 通讯员 查玮 陈雪 张雷 季云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