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锵,咚咚锵 ……”唢呐声声,锣鼓阵阵,12月16日,在来安县水口镇建阳文化公园广场上,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传承人张翘正带着他的锣鼓队,为春节文化活动热火朝天地彩排着。鼓声、锣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曲动人的民俗乐章。  

  十番锣鼓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为表演的共有十个曲牌,所以便称为十番锣鼓。对于71岁的张翘来说,这辈子最爱的就是这“十番锣鼓”,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深深地融入这一锣一鼓的铿锵节奏中。1959年,年仅12岁的张翘开始跟着哥哥们学习十番锣鼓,哥哥们的精心指导,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使得张翘进步飞快,很快成为了锣鼓队的“台柱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年龄渐长,张翘的两位堂兄先后退出了锣鼓队,张翘便当仁不让地挑起大梁,带队参加了来安县首届“民乐大赛”。   

  “第一次跟那么多优秀的节目一起表演,我就发现我们十番锣鼓只有锣和鼓,虽然热闹,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了。”张翘回忆说,兄弟队伍表演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萌生了改进表演方式,让十番锣鼓这一老节目焕发出新光彩的想法。从那以后,张翘遍访当地民间艺人,同时,抓住一切交流演出的机会,吸取其他民间艺术精华,在原有基础上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将唢呐、大钋、撞铃等民间乐器融入锣鼓表演中,同时将原有的十个曲牌拓展至十三个,使得十番锣鼓表演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作为县级非遗项目“十番锣鼓”的传承人,五十多年来,张翘不断精进研习,改革创新,展现十番锣鼓的魅力,更不遗余力地传承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十番锣鼓。 在张翘等一批民间艺人的坚持、努力下,30多年来,十番锣鼓始终活跃在民间文化活动的舞台上,共参加各级演出200多场,并多次登上中国农民歌会的舞台。记者 黄连广 通讯员 赵正平 吴春芳 摄影报道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