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杜大山:热心投身花鼓灯传承

作者:   日期:2020-01-06 09:59  稿源:阜阳日报

  从2015年开始,颍上县关屯乡文化站一楼花鼓灯传习所每周六都要举办培训,民间艺人杜大山是文化站的兼职教师,主要负责给当地中小学生提供义务指导。经过近4年多发展,这里的少儿花鼓灯艺术团已初具规模,吸引了40多名中小学生学习传承花鼓灯艺术。

  热心传承花鼓灯

  关屯乡地处淮河北岸,是颍上花鼓灯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之一。100多年来,这种民间艺术在当地流传甚广,直至今日还有几位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的杜大山就是其中一位。

  “花鼓灯、花挑子、旱船、锣鼓、四句推子我都会,最擅长的还是花鼓灯。”杜大山的家在关屯乡三里村,这里距离淮河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是吃着淮河水长大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鼓灯作为淮河中游特有的民间舞蹈,一直植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之中。杜大山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花鼓灯,只要听到锣鼓一响,心里就激动得不得了。其实,不仅是他一个人喜欢花鼓灯,沿淮地区的居民几乎每人都会唱几句花鼓灯小戏——四句推子。

  与左邻右舍不同的是,杜大山不仅从小学跳花鼓灯,年轻时在当地剧团演出,上了年纪后还坚持传承花鼓灯,跟花鼓灯打了一辈子交道。“以前没有广播电视手机,农闲的时候就喜欢玩灯,现在有20多个小孩愿意学真的不容易。”杜大山说。

  每周定期培训

  每周六上午8点,杜大山都会准时出现在关屯乡文化站排练室,这是一个80多平方米的舞蹈活动室,也是杜大山和其他老艺人主要的工作地点。光洁平整的地胶垫、结实耐用的实木把杆、按时开放的柜式空调、装在整面墙上的大镜子,让这个农村舞蹈传习站所的硬件设施与城市舞蹈培训中心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民间舞蹈不需要缴纳一分钱学费。

  “每周六早上练一个小时的基本功,压腿、劈叉、翻跟头一样都不少,动作不到位根本就过不了老艺人这一关。”关屯乡文化站站长孙逊告诉记者,学习花鼓灯同样讲究基本功、童子功,少儿艺术团的孩子最小的6岁,最大的13岁,正是练功的最佳年龄段。孩子们愿意学,老师愿意教,文化站免费提供场所,日常训练产生的水费电费统一由镇里分担,免除了家长、老师、孩子的后顾之忧,大家都非常支持。

  经过几年使用,舞蹈排练室的墙壁上出现了不少脚印,说明这里的排练一直没有中断。“政府不支持,家长不支持,我们不可能收这么多孩子,也不可能到市里、县里去参加文艺汇演。”孙逊说,关屯乡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少。这里花鼓灯无论是基本动作还是锣鼓音乐,都保留着100多年前形成初期的面貌,是非常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

  投身艺术获好评

  近年来,杜大山积极投身花鼓灯艺术传承工作中,带头组建花鼓灯班队,积极开展花鼓灯少儿培育的事迹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2017年5月,杜大山被评为“颍上好人”,2018年2月19日,他带领孩子们参与了中央电视台2018年春节年俗拍摄。

  在市文明办2018年6月的“阜阳好人”评选过程中,杜大山获评“敬业奉献”类“阜阳好人”。“几年来,杜大山和其他老艺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关屯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在市、县舞台多次获奖。”关屯乡宣传委员卞尔玺告诉记者,现在当地还有不少老艺人,他们都乐于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们,把花鼓灯、小车子灯、旱船这些民间艺术传承好发展好。 从2015年以来,关屯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先后培养了近500名花鼓灯艺术储备人才,并向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输送了8名民族舞蹈优秀生源。“偏远乡村培养舞蹈人才不容易,当地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些孩子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屯乡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万勇 李辉/文 记者 穆可亮/摄)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