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团在刘明凤指尖上被捏出各种形态,似乎不仅仅是一个玩意儿,而被赋予了更多现代气息。从传承到创新,合肥市蜀山区非遗传承人刘明凤想给现代面塑带去更多生机。
一、传承家族手艺,成为刘氏面塑传承人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刘明凤向我们介绍说,面塑其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手工活动,一团彩色的面团,它能够捕捉瞬间的动态形象,能够很快地完成个人创意,突出主题。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塑刀灵巧地点、切、刻、划,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以民间手工传统技艺,成为合肥地区独具特色的一个民间传统技艺品种。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明清时期,面塑已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
蜀山非遗刘氏面塑传承人刘明凤继承了家族面塑的传统。“那个年代生活都很穷,外婆做面塑更是一绝,每逢喜庆节日,她总是被人请去帮忙做些面塑作为馈赠礼物,她在面点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颇受村里人喜爱。”从小受外婆的影响,刘明凤的妈妈也学会了很多的面塑技巧,开了一家面点店,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当地也很受欢迎。在外婆和妈妈两代人的熏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刘明凤对刘氏面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开设了培训教育,参加各式社会活动,将面塑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深受合肥周边的百姓喜爱,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刘氏面塑”。
二、不是单纯传承,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刘明凤从小跟着母亲学做面点,大学又学习了工业美术设计,这为她的美术造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学毕业以后,她又去学习烘焙和雕塑,“这些都跟美术有关,我都喜欢,但是都没有坚持下去,直到我碰到了面塑。”
刘明凤说,几年前她在浙江找到了一名面塑老师,跟着学了一段时间。因为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刘明凤学习起来很快,很容易就上手了。
刘明凤没有停留在传承上,而是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用的材料也从面粉发展到彩泥、陶等,在制作过程中首先选取软硬适中且适量的彩泥捏出作品的轮廓特征,再利用娴熟的技法慢慢捏出作品的细节,动作轻柔,一步到位,每一步形态要把握准确,否则影响下一步的制作,整体完成后需要色彩添加再用颜料上色。她的面塑作品用色独特,工艺细腻雕琢、神形兼备。“我希望一方面继承传统面塑精髓,另外一方面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立足东方传统民族文化,融汇西式艺术手法,在传统魅力与现代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寻找共鸣。”
三、融入现代美学,她大胆跨界创新利用
合肥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刘氏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在民间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养分。刘氏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刘明凤在捏面之前,提前准备所需的材料,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刘氏面塑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这些人物和动物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刘明凤将现代美学元素和传统面塑技艺完美结合,不仅能够捏出各式传统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等艺术形象,还可以将面塑做成一个个生活用品和配饰,让它们站在桌上、躲在瓶里、躺在盆里,例如冰箱贴、胸针、发簪、多肉等,甚至能够用简单的材料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装饰画或创意作品,让艺术品进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刘明凤大胆跨界,创新、推广、利用面塑的手法特点将传统美食花样面点与西方翻糖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美食的美感引起青少年的喜好,更深受爱好者喜爱,在合肥大学城一带已广有知名度、关注度,不仅提升了面塑的知名度,融合传统单一制作的应用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面塑这项民间技艺已逐渐萎缩,面塑由于创作者少、产量小以身口相传,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活’成为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越来越少人加入这个传承人中了。刘明凤想用刘氏面塑传承人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宣传面塑这一传统手艺,“现在我把这些手艺和想法教给学生,他们只要愿意学,我都是倾囊相授。”
在刘明凤的印象里,曾经有一个男生,想做一个面塑挂画送给女朋友。那名学生拿来一幅二人的照片,在刘明凤的帮助下,这名从来不会画画的男士也能自己动手做上一幅面塑画,“后来他女朋友看到了很高兴,这个画其实也很有意义,毕竟是他亲手做的。”(柳丝 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