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沟龙灯会:沿袭三百年,传统文化放光彩

作者:   日期:2020-06-19 10:34  稿源:亳州新闻网

  

双沟龙灯会沿街表演盛况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百姓无法抗拒天灾,就盖起龙王庙供奉、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在多年祈祷活动中,龙的形象逐渐演化成了龙灯,人们用耍龙灯祈求天降甘霖。

 

  双沟龙灯会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发源于谯城区双沟集镇南关,又称“南关龙灯”。改革开放以来,双沟南关龙灯会进行了数百次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给群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2019年,双沟龙灯会入选亳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历史传承传到今

 

  双沟自宋中期建集至今已近千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商业繁荣的大镇,集镇的建设和布局颇具规模,有四关五门之称,即南门、北门、东门、西门,东门又分大东门、小东门,后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轰炸所毁。

 

  “四关五会”是双沟镇民间舞蹈的精华,也是我市民族文化的魁宝,包括南关“龙灯”、西关“狮子舞”、东关“鬼会”“高跷”、北关“马灯”等。每逢年节、庙会,均由龙灯会领班为群众演出。演出时,周边群众聚集双沟集,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两条方头金鳞的巨龙,做着双跳龙把、串花篱笆、龙翻身、二龙绞等一个个颇有难度的套路动作,奔腾舞动,神武飞扬。这样的表演场景经常在张明的记忆里盘旋……

 

  对于37岁的张明来说,龙灯会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小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活动,农闲的时候,一敲锣一打鼓,人们便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观看龙灯会。那种心情,现在想想还很激动。”张明的父亲、爷爷等先辈曾经是龙灯会的会首,而如今,龙灯会则由张明负责。

 

  新时代焕发新生

 

  据张明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爷爷和龙灯会会员自发做了一条长约25米的新龙,沿街为大家表演,庆贺新中国成立。一条活灵活现的新龙摇头摆尾、辗转腾挪,场面十分壮观,引起不小的轰动。

 

  之后,南关龙灯会逐步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曾经在1978年春季参加亳县举办的调研会;1982年亳县举办大型民间舞蹈会演,南关龙灯会被邀参加了演出;特别是安徽省在亳县花戏楼举办民间舞蹈会演时,龙灯会参加演出,更是出尽风头;亳州市历年来举办的药交会,南关龙灯会参加过十多次演出,均受到领导及广大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双沟南关龙灯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发出人、出资,走访专家,设计新型“龙”的形象,既继承传统龙灯舞蹈艺术,又创新更高的龙灯会技艺。2012年我市举行首届运动会时,有关部门为龙灯会添置了新设备,并且组织人员训练了两个月,实现了在运动会开幕式上“九龙共舞”的情景。排练时,张明大胆创新,在龙口里设置了电子烟花,九条龙聚首时,同时操控开关,龙口同时喷出烟花,煞是夺目。

 

  

双沟龙灯会在沿街表演

  盼再现九龙共舞

 

  据张明介绍,早期的舞龙设备都是会员手工制作的,仅一个“龙头”就重30多斤,“执龙头的人身材必须高大魁梧,舞动时龙头动作随着龙珠移动,龙嘴距离龙珠一米左右,做吞吐之势,还要配合跳动,方能展现生气有力。”如今随着材质的不断改进,龙头的重量越来越轻,舞起来也就相对轻松了。

 

  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张明不适合舞龙头,打小就跟随父亲学习舞龙珠。执龙珠者,是整条龙的指挥,整个龙队表演过程是否生动、顺畅,全靠龙珠的引导,通常执龙珠者,都是用哨音来辅助指挥龙队动作。一条龙11节,有近30米,每一节需要一个人负责,加上持龙珠的就是12个人,才能把龙舞起来。

 

  张明说,要舞活一条龙,很讲究技巧。无论是照面开合、迂回腾挪,抑或跨越串摆,都要做到舒缓有致、进退有序、首尾照应、线势流畅。舞龙头者脚踏碎步,高举把柄,左右腾挪,前顾后盼;跨步跳跃时,则要轻身跳跃,能冲能送,弧线投出,单手收回。

 

  如今,张明的儿子、侄子这些十多岁的少年们,课余时间也会参与进来,学习舞龙、伴奏等,在张明眼里,他们就是双沟龙灯传承下去的希望,“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有朝一日能再为群众表演一次‘九龙共舞’。”张明说。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