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苏埠老街“守艺人” 手工“银筛子”精美绝伦

作者:   日期:2020-07-10 16:02  稿源:安徽新闻网

  千年古镇——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地处大别山门户,自古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有“小南京”之称。古镇有一条明清老街,长长的石板路两边,不少木质结构的老店铺还在经营。其中有家老字号的“刘永盛”银楼,已有近百年历史。手工打制的银首饰,工艺精湛,造型优美,享誉四方。2020年仲夏,笔者再次走进古镇老街,在南街入口几百米处,尚有二家杂货老店开门营业,而一旁的“刘永盛号”银楼则大门紧闭,只有那座“宝笼”依然放在门口。这是他家的标志性招牌,里面装着各种精美的手工银饰品。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刘永盛号”银楼,80岁的老艺人江维霞正在演示手工打制银饰品。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刘永盛号”银楼,80岁的老艺人江维霞正在用铁锥套着金戒指,掌握饰品大小。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刘永盛号”银楼,80岁的老艺人江维霞正用“趸子”称银手镯重量。

 

  聊起老店老手艺,已经80岁的江维霞老人如数家珍。她说,“刘永盛号”银楼的创始人,是她的老公公刘庆发,解放前在金寨县麻埠镇上学的手艺,后来回乡创办了自己的银楼。皖西大别山区民间,每逢添人进口,都会给孩子打制一两件银饰品,以护佑孩童长命百岁,健康成长。由于手艺精湛,“刘永盛号”银楼很快在苏埠风生水起,生意非常兴隆。老银匠刘庆发去世后,两个儿子分别在南街和东街继续开店,同一字号两个店面,每个店里都有一座“宝笼”,和一杆用动物骨头制作的“趸子”。“宝笼”装着各自的代表作,“趸子”则是16两的小盘称。长子刘道盛的店曾经十分红火,但去世后不久,两个儿子也相继因病去世,祖传手艺无人继承,现在只有江维霞老人独居,守着老店,偶尔卖出一两件银饰品,补贴生活。她家的墙上贴着孩子们和自己的照片,底子是一张1974年六安县手工业管理局颁发给她老伴的奖状,抽屉、柜子里保存着全套的打制工具。说着,她找出模具和样品以及几片边角料,拿起铁锤、铜管和锉刀,在案板上敲打,演示加工流程,动作娴熟流畅。她说,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守着老店,与小狗为伴,没事摆弄下工具,擦拭一番老物件,心里感到踏实,也是一种寄托和念想。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刘永盛号”银楼,80岁的老艺人江维霞向来访者介绍“宝笼”里的饰品。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刘永盛号”银楼,80岁的老艺人江维霞向来访者介绍“趸子”的用途。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老街店面紧闭,冷冷清清。

 

  从江维霞店铺转两个巷道,便是“刘永盛号”另一家银楼。这是一幢三下两上的楼房,江维霞的侄子刘运兵正在楼房边搭盖的作坊里打造银器。今年55岁的刘运兵是“刘永盛号”的第三代传人,十几岁就跟着爷爷、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从熔炉、造型到打磨成品的全部技艺。店里有一件闪着银光的“银筛子”,堪称“镇店之宝”。这是多年前,刘运兵的父亲刘道全老人耗时半个多月,倾力打造的精品,售价高达7、8千元。“银筛子”直径约6、7厘米,凸起的筛边有纹饰,里面雕刻有砚台、毛笔、剪刀、镜子、尺子和算盘,算盘珠还可以拨动,匠心独具,精美绝伦。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第三代传人刘运兵,正在打制银项圈。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第三代传人刘运兵,正在用乙炔融化碎银。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一块刚出炉的银块。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用来称重的“趸子”。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79岁的老银匠刘道全正指导儿子刘运兵打制银项圈。

 

  刘道全说,“银筛子”不仅工艺复杂,对材质要求也高,须选用纯度高的银元宝为原料,经过十几道工序,精雕细刻方成。一直以来,银楼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居民通常都是用银元、银元宝来打制银饰品,一件加工费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而如今,一块银元(俗称袁大头)的收藏价就达七八百元,谁还舍得拿来打首饰呢?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让老字号延续下去,刘道全父子一方面继续承接来料加工,做些首饰保养和改款服务,并将木炭熔炉改进为乙炔熔炉,以提高工效;同时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了银佛像、八卦图、金银耳坠、项链等新款饰品。目前,银楼的生意尚可维持。鼎盛时期,苏埠镇上的银楼达13家之多。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手工银饰品逐渐从辉煌走向没落,镇上仅有“刘永盛号”一家,还在默默坚守。而由于银器打造费工费时,利润有限,刘运兵的儿子不愿意学,也招不到徒弟,这项流传百年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79岁的老银匠刘道全耗时半个多月打制的“银筛子”,精美绝伦。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装着银筛子、长命锁、八卦图等银饰品的“宝笼”。

 

  

  2020年7月4日,安徽省六安市苏埠古镇东街“刘永盛号”银楼,银匠刘运兵手工打制的银项圈、手镯、脚镯,工艺精美。

 

  皖西青山绿水,钟灵毓秀,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一批如舒席、一品斋毛笔、大红袍油纸伞等传统技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而“刘永盛号”银楼这样的手工作坊和老街里坚守的老艺人,依然鲜为人知。倘若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古镇老街上的这株工艺品奇葩,一定会重放异彩,发扬光大。(通讯员 郑金强 摄)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