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是安徽省界首市一种汉族民间传统陶器。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历经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的风韵。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为名。1958年,界首在颍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厂,现为的主要生产地。
界首彩陶需要经过揉泥、拉胚、刻画、素烧、釉烧等多道工序制成。制作工艺上秉承唐三彩遗风,又结合当地的剪纸、木板年画等元素,自成流派。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烧制时,先除潮,后,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