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夏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贺兰山岩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剪纸、刺绣、贺兰砚雕刻、杨氏泥塑等传统工艺,则是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具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人才基础和技术条件。如何将精湛的传统工艺与悠久的岩画资源结合起来?
今年4月至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的“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观摩+文创设计比赛的形式,走出了一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不仅普及了学员们的岩画基础知识,还在“非遗+岩画”的实际操作层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激发创作灵感,把握市场需求
据宁夏艺术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参加此次“传统工艺+岩画”研修培训班的学员既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创企业设计师,也有岩画领域研究人员、高校教师,53名学员在银川、苏州两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培训。
首先,学员们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获得了岩画基础知识、岩画美学元素、岩画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在创意思维与设计创新、手工艺创意策略、非遗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与市场开发等专题课程的帮助下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之外,学员们还走进贺兰山岩画景区、韩美林艺术馆、宁夏博物馆文创中心开展实地考察,近距离了解市场需求。
在扎实的课堂教学与实地调研之后,研修班组织非遗传承人与文创人员一对一结对子,促使学员全面掌握岩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以及发达省区文创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等,激发了学员们的创作灵感。
理论知识的积淀,离不开实践的考验。第三阶段,研修班以“传统工艺+岩画”文创作品暨研讨推广为主题,通过创意作品展示、专家及游客点评、文创企业营销这种“展、评、销”结合的方式对学员们的作品进行打磨提升。记者了解到,在征集到的近千件学员创意作品中,涵盖剪纸、刺绣、泥塑、贺兰砚雕刻等多种传统工艺门类。“例如,岩画和沙漠是宁夏地区分布的地质现象和代表性景观,学员们将宁夏的风积沙与岩画元素相融合打造出的沙艺作品,既代表了宁夏特色的地质文化,又可以作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伴手礼相送。”宁夏艺术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创新思维打磨作品,推动宁夏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和注重于培养“三带(即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人才”的办学特色。“作为此次‘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的联合承办方,我们精心准备了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了集传统工艺与岩画创意设计于一体的课程项目。”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范卫东说。与此同时,苏州工艺美院实训中心、苏州博物馆、浙江省文创示范基地、上海博物馆等地的实践教学也让来自贺兰山下的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研修班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分组合作、思维碰撞等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用活用好“贺兰山岩画”主题元素,创作出一批契合现代生活要求、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作品,既是文创产品,也是旅游纪念品,无论从产品样式还是品类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了,学员们的研发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卫忠表示,当前,自治区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依然任重道远。贺兰山岩画本身就是文旅融合项目,这次又借助了非遗传承人和文创设计师的力量,用更多的传统工艺作品和文创旅游产品去展示岩画历史、讲好岩画故事,一定能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这次培训可谓是擦亮宁夏‘文化名片’、激活传统文化创造力的一次生动实践。”他说。
以充满创意的非遗作品带动宁夏旅游发展
近日,游客来到位于银川郊外的贺兰山岩画景区,除了能够了解岩画的历史和近距离欣赏岩画外,还能将“传统工艺+岩画”文创作品展上的贺兰山岩画文创衍生品带回家。
作为贺兰砚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郝延强带来的《百家姓图腾系列》雕刻作品包含着岩画与篆刻的元素。在郝延强看来,文创产品必须贴近生活,才能有销路。“因为姓氏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游客或多或少会感兴趣。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提升,提高贺兰砚的艺术附加值。”郝延强说。
来自宁夏文昶手工创意文化有限公司的白莹设计了岩画溢彩手机架,在设计中保留了岩画中黑白相间的圆圈线条。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她在创作时加入了前沿设计元素,从根据贺兰山形状手工打造的熏香蜡烛,到结合贺兰山岩画中太阳神元素设计的日历便签,无不体现出创意与岩画本体的碰撞。“这次文创设计展给年轻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不仅开拓了眼界,还更新了观念,激发了创作激情。”她说。
“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走出课堂,落到景区,近距离地将研修成果与旅游市场接轨,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与成绩。“非遗向文创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努力让每一位来宁夏给心灵放假的游客带走我们的文创产品,推动宁夏旅游更加有文化和生命力。”这也是“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全体学员的心声。(记者 连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