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这样的文化进旅游景区是文化旅游融合后的新常态
张永荣制作的皮影人物头像——封神演义中的杨戬
张永荣和老一辈手艺人请教学习技艺
张永荣和他的团友们在百姓大舞台合影留念
青藏高原的夏天,凉爽而短促,转眼间已是立秋。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湟皮影戏”县级传承人张永荣的家乡土门关乡红岭村,是青海东部地区典型的农业村,一年只能熟一季麦子。这里也是青海有名的皮影戏之乡。操持着皮影这个行当,让张永荣原本可以悠闲的夏天变得行程满满。就拿7月份来说,他和他所在的光明皮影艺术团就在西宁及周边地区演出了十几场,“不是去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艺术团的十几个成员都是和他同村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
最让他自豪的是参加了上个月“文化惠民·幸福西宁”的演出,他和“老伙伴”们用皮影的唱腔演唱了一出新戏《尕布龙》,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这次演出实际上是青海省西宁市近年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一次成果展,演出在西宁市中心广场的百姓大舞台举行。“登上这样大的舞台,对以前的皮影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演完节目,拿着皮影和大舞台来一张合影,张永荣坐下来,和记者聊起皮影的那些事。
张永荣家世代务农,兼唱皮影戏。如今这一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的祖辈父辈利用农闲时节走街串巷演出,演一场的报酬是三十斤小麦。”现如今,文化和旅游部门搭了太多的平台让大家演出、展示,一年下来能增加进一万元的收入。今年文化旅游融合以来,全省各地景区把文化融入旅游的劲头更足了,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游、花海经济发展起来,迫切需要增加文化底蕴来提升旅游品位。张永荣所在的光明皮影艺术团和旅游景点一拍即合,在景区拉开场子演出。摩肩接踵的游客和五颜六色的花朵都成了他的观众。“老一辈人,想都想不到今天这样的阵势。”增加收入的同时,作为传承人和手艺人,这一份成就感和获得感更为难得,更值得骄傲。
可也有一件“心病”困扰着张永荣,那就是皮影传承的问题。“皮影不仅仅是唱腔要学,雕刻、绘画、表演、音乐都要学,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皮影手艺人和传承人。”张永荣说,一场演出要拿下来,一个人至少得娴熟运用3种乐器,而且这样的演出剧目有300多出,三国故事、杨将军故事、封神演义这些故事都要铭记在心。“临场演出,还要随机应变,唱腔是固定的,但很多唱词根据现场需要即兴发挥。”这样的学习和传承难度,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但令张永荣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这些年文化旅游部门高度重视皮影戏的传承工作。“每年都让我们省内、省外去学习培训,提升自己。”张永荣说,此外,县上、市上还经常安排演出和展览活动,扩大皮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和文化馆频繁对艺术团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大家兴头越来越高,对河湟皮影戏传承的信心也更足了。
8月8日立秋的这天,下起了小雨。过不了多久,就要收麦了。“等秋收完了,我就专心准备申报市级传承人的资料。”张永荣说,祖祖辈辈的皮影技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蔡文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