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最美的事业就是传承哈萨克族文化。”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说。作为哈萨克服饰文化的自治区级、州级传承人,伊宁市塔斯布拉克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20多年来,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致力于让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她的团队在“丝路之光”旅游小镇设计、搭建了一座哈萨克族传统大毡房,她带着手绣艺术品、哈萨克族毡房模型等参与了“伊犁礼物”旅游商品大赛……认真、勤奋的金艾斯古丽在朋友圈里记录着她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技艺的点滴,也记录了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轨迹……

  因为珍爱,所以传承

  金艾斯古丽的工作包括传承与振兴两个方面,因此她创建了哈萨克传统技艺研究工作室,还创办了“塔斯布拉克”民族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自己的研究工作室。

  在金艾斯古丽的工作室,我们看见桌上放着好几本整理完成的哈萨克族传统图样、手稿,还有设计完成的民族服饰样式。近年来,金艾斯古丽一直在搜集和整理本民族濒临失传的民俗、技艺,用心记录、整理、研究各类服装款式和图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向她请教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的传统针法,她边给我们画出针法,边音译这些针法的名称,既耐心又专业。

  金艾斯古丽带着我们参观展厅,一套套用料考究、色泽艳丽、剪裁缝制精细的传统款服饰套装、现代改良型礼服、实用功能型服装呈现眼前,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风范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近年来,金艾斯古丽遍访伊犁州巩留县、昭苏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等多县牧区,收集整理了巴斯巴、巴斯特尔玛、霍苏等20余种绣法,以及羊角花、草心花、马蹄花等130余种哈萨克族传统图案,还有公主殿、婚房、牧民毡房、艺人殿堂等20余种毡房样式,“有的样式是根据当地老人的口述,我自己绣出来、画出来的。”金艾斯古丽说。

  金艾斯古丽向我们讲解着传统毡房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功能、大小和内部装饰:在为女子出嫁前搭建的闺房门楣上,插着艾草、蒿草、云杉等有香味的植物枝叶;为能歌善舞的艺人专门搭建的艺人殿堂里面,摆放着各种乐器;专门用于风干肉类的毡房类似凉亭,底部的1米多高没有遮挡,便于通风;猎人房一般比较简朴,便于装卸和安装……

  金艾斯古丽还耐心地给我们介绍哈萨克族不同的物品所选择的图案规则:地毯中常绘植物纹;木制器皿上绘几何纹、日月纹和简单的花形纹;房檐上或大门的门头上绘制连续的花形纹或连续的三角纹;服饰上的图案最为丰富多变,上衣或裙子的衣领、袖口、前襟等都有专门的装饰图案,不同年龄、职业、场合的服装图案也有区别。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动物在我们哈萨克族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金艾斯古丽表示,但如今的舞台演出服装、旅游纪念品服装上,不仅动物图案,包括各种图案都在混用。“不同的图案本来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图案搭配不同的布料和不同颜色的绣线传达的信息与寓意又有不同。”金艾斯古丽非常注重这些图案的准确使用,正在着力梳理不同图案对应使用及搭配的规律,研究不同场合、职业、年龄的服饰图样的应用规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哈萨克族文化。”

  从产品化到品牌化

  金艾斯古丽创立了民族服装品牌“塔斯布拉克”,设计开发出民族服饰产品430多种、传统特色哈萨克毡房22种,其产品不仅打开了当地市场,还远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德国、土耳其等国家。她设计的服饰图案精美而寓意深刻,款式紧随潮流而独具特色,尤其是结婚礼服,即便是当地人也需提前预订才能买到。而她成功的秘诀便是坚守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初心。

  金艾斯古丽将“传承创新”活用在她的事业中,“塔斯布拉克”产品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刺绣,但流程有所改变。“最明显的在于,过去人们不画底稿,在心中形成图案,边绣边制,随机性较大,现在则先起底稿再刺绣。”金艾斯古丽介绍说。

  在遵循传统工艺技法要求的同时,金艾斯古丽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借助现代科技改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比如,毛毡是制作毡房的重要材料,但传统的毛毡怕潮、易遭虫蛀、有异味。为解决这一问题,她与河北邢台一家企业合作,生产出防潮、防虫蛀、无异味的新型毛毡,并制作出特色特大毡房和大众生活实用毡房,从而推动非遗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

  目前,金艾斯古丽的公司以批量生产为主,已与特克斯县、昭苏县的12家农牧民手工合作社签订了“传统技艺培训+订单+利益共赢”合作协议,通过各地的销售点和合作社等途径向周边及内地城市、旅游目的地销售产品,“现在特克斯县喀拉峻景区、牧区旅游村等都在销售我们的毡房模型、刺绣品等非遗产品。”

  将非遗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2019年8月8日,被称为“伊犁会客厅”的“丝路之光”旅游小镇正式投入使用。“丝路之光”旅游小镇是伊犁州打造的集民俗文化、艺术创作、名优特产、特色美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其中的哈萨克民俗馆格外引人注目。民俗馆位于小镇入口处,选用了可以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哈萨克族传统建筑毡房的形态,游客一进入小镇抬眼便能看到这个占地面积约315平方米、高8米(普通毡房一般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高3米)的哈萨克族大毡房。这个备受欢迎的民俗馆就是由金艾斯古丽的团队设计、搭建的。

  大毡房顶部呈弧形,顶端为近圆锥形尖顶,网状的红柳枝横竖交错搭成四壁的菱形圆栅和圆锥顶,构成穹窿状的立架。立架外面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可以通风。哈萨克族毡房的营造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不同的毡房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房门、毛毡的样式、花纹都不一样。”金艾斯古丽说,各种染料通常也都是营造者自制的,将染好的彩色毛线编成草帘、擀制花毡,再根据绘好的纹样进行绣制。

  民俗馆馆内以展陈空间为主,整合了哈萨克族多项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分为文物陈列区、民族乐器区、生活用品区、美食文化区、娱乐区等,既集合了多种传统毡房的功能,也向游客集中展示了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

  我们从金艾斯古丽的朋友圈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毡房设计、绣制、搭建、布置的全过程,她从各种角度用视频尽情地晒着大毡房的内外,晒着当地朋友和外来游客在大毡房中感受民族文化、欢聚交流的画面……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