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助力静乐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孟宪璋   日期:2020-07-08 17:24  稿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10月,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这是全国第八个传统工艺工作站。3年来,工作站始终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相关要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对静乐县的定点扶贫帮扶,进一步挖掘整理了静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传统工艺的水平培育传统工艺品牌,静乐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静乐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站不断发展“静乐剪纸”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举办并组织参加了多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和研习培训,让专业人员与非遗传承人充分对话,让本县非遗产品与全国非遗产品充分融合,精准文化扶贫的持续动力不断增强。具体可以概括为“五培五展”,包括组织非遗传承人赴故宫博物院参观文创产品展览,参加在苏州举办的“锦绣中华”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组织静乐40名剪纸非遗传承人赴中央美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组织静乐部分文化干部参加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干部培训班,组织静乐县彩绘和石雕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等,以及组织静乐剪纸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旅游节的展出等。

  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挖掘力度。在静乐剪纸的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开发了静乐土豆宴、静乐豆腐、手工醋、黑酱等传统技艺项目,大力发展静乐响工、静乐道情等市级非遗项目,为静乐县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打下了基础。2019年举办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静乐道情培训活动,培训70余人次,对静乐道情传承面的扩大和传承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广静乐剪纸品牌的同时,我们还推荐优秀剪纸传承人到文化企业就业,剪纸艺人辛翠平被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用,年收入5万余元。恭王府博物馆为静乐对口支援了两个销售柜台,静乐县丰润镇泊水村的巩艳萍自从在恭王府销售剪纸以来,现剪现卖,收入可观。巩艳萍一家是泊水村的贫困户,恭王府提供的这两个销售柜台可以说直接帮助这个家庭解决了经济困难,达到了文化扶贫的效果。

  我们还引导剪纸艺人发展非遗产业工作坊、合作社,吸引和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剪纸产业,借助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对接活动及恭王府博物馆展卖窗口进一步提升了静乐县非遗产品推广力度,促进传承人群的就业增收。2015年成立了静乐汾源传统剪纸艺术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了静乐县金手艺剪纸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帮扶贫困户,对全县妇女进行多次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以点带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019年以来,市级非遗项目静乐响工、静乐道情在丰富静乐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带动了约300户贫困户脱贫。2019年11月,静乐道情培训班开办以后,静乐道情的传承能力和市场前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9年12月,静乐豆腐、静乐土豆宴也被列入了忻州市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还带动了约80户家庭就业,真正实现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静乐县的非遗项目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引导和带动各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推动静乐县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首先,针对目前我们已收集到的1200余条非遗信息,了解非遗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逐步完善非遗数据库和传承机制。

  其次,大力开展科研教育,不断加强人才培训。我们将积极鼓励开展与非遗项目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保护方法研究,充分发挥有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作用,鼓励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社会团体,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经常对现有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再次,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遗的传播和弘扬。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巡展巡演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非遗项目和保护工作;鼓励各种传播机构拍摄制作相关的视听节目或音像制品,组织相关保护成果的出版;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和非遗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开展非遗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遗的意识,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并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扶贫”,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挂职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技术支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ICP备17012306号-1